【防曬成分怎麼挑選】高係數SPF50+還在曬黑?6個防曬成功秘訣
防曬對於我們的肌膚非常重要!如果防曬工作沒有做好,做再多的肌膚保養及醫美都是枉然!
市面上的防曬產品琳瑯滿目,有著各式不同防曬係數標示,這些係數標示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?而彼此之間究竟有何差異?防曬係數越高就代表越好就一定不會曬黑曬傷曬紅嗎?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看下去, 選購適合自己膚質的防曬品,保護自己的肌膚吧!
<<此部落格內文章僅做為日常保養常識及知識整理分享>>
🌟認識紫外線
長波紫外線UVA:可以深入達到肌膚的真皮層,具有很強的穿透力,不僅會造成皮膚曬黑之外,更會加速老化,對肌膚的傷害很大!
中波紫外線UVB: 僅能達到肌膚表層,長時間照射下容易曬紅、曬傷。
🌟防曬標示
SPF: 防止中波紫外線UVB的效果,數值越高、防護時效越長。
PA(日規,Protection Grade of UVA)、PPD(歐規,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): 對長波紫外線UVA的防禦效果,「+」的值越高防曬力越好、可延緩曬黑的時間越長。
臨界波長: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提出的標示方式,美國及歐盟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視這個數值。臨界波長是指防曬產品經過測試後能阻斷90%紫外線最大波長,所以臨界波長越大對紫外線A的防護效果越好,目前規範要高於370nm才可以標示廣譜防曬品,且才能有效防護UVA1對皮膚傷害喔!
🌟防曬產品如何挑選?
*物理性防曬
優點: 分子較大,不易會滲入肌膚且刺激度低、不易引起肌膚過敏、藉由粉末的物理性反射和折射功能,來阻擋紫外線,防曬效果佳、可防止某種程度的HEV光。常見成分有二氧化鈦(Titanium dioxide)、氧化鋅(Zinc oxide),二氧化鈦能阻隔UVA2,但對UVA1的阻隔效果則稍嫌不足;氧化鋅只可以阻隔表皮層的UVA1。
缺點:雖然物理性防曬是使用的粉末來阻絕紫外線,分子小肉眼看不見,但因為是粉狀成份,容易在臉上有粉粉的、白白的痕跡。
*化學性防曬
優點: 通常分子較小,質地輕盈清爽、成分穩定、防曬效果佳、防水型防曬成分首選。原理是把紫外線吸收到分子內部,再轉化熱能,把紫外線阻隔在皮膚表層之外。
缺點:部分肌膚對某些成份容易有過敏,使用前可做局部肌膚敏感測試。化學成份需要等肌膚吸收後才會有較佳的防曬效果。建議30分鐘前塗抹,效果更佳。
除了依物理性及化學性去挑選防曬之外,一般膚質推薦使用防曬乳、防曬油等產品,乾性肌膚可以選擇保濕度較好的防曬霜或防曬乳。此外選擇具有實測通過合格防曬產品,防護力能夠真正作為參考。
🌟防曬常見QA
Q:防曬係數越高就代表越好嗎?
A:越高的係數代表產品中所添加的防曬成分濃度也越高,質地可能會更加厚重及油膩,容易對油性肌膚及粉刺痘痘肌造成更大的負擔,使肌膚產生更多的狀況。
因此建議於室內活動時,因接觸陽光時間不長,選擇SPF25/PA+++左右的防曬品即可; 從事長時間的戶外活動,選擇使用至少SPF50/PA++++的防曬品,盡量也可搭配遮陽傘、遮陽帽、防曬外套衣物等方式,減少陽光對肌膚的傷害。在不同情況下選用剛剛好的防曬係數,能夠降低肌膚出現敏感狀況的風險。
Q:防曬用量怎麼拿捏?
A:防曬產品的用量及使用習慣因人而異,許多人使用防曬產品都是有擦就好,用量不足的情況下,不管使用係數再高再好的防曬產品,防曬效果都是大打折扣。
足夠的防曬產品用量才能達到有效防曬效果,建議使用1茶匙約為5mL左右,全臉用量擠在手掌心約為半茶匙2.5mL的量,大概為10元硬幣大小。全身的話約在35mL左右

Q:防曬需要補擦嗎?
A:防曬產品並不是只要塗抹一次就可以一直維持一整天,防曬效力會隨著陽光的曝曬、肌膚的汗水與油脂、衣物的摩擦而流失,因此建議每2小時就應該要補擦防曬。
此外若是運動或游泳時,建議應短於2小時並視狀況隨時補擦防曬。
Q:化學性或物理性防曬選哪一種最好?
A:物理性及化學性防曬都有各自的優缺點,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的產品及成份!可以選擇兼具物理性&化學性雙重防曬功效,以達到不易刺激肌膚又能帶來清爽無負擔的使用感受。選擇有良好防護力及適合自己肌膚的防曬產品,並且養成天天使用並經常補擦的好習慣,才是防曬最重要關鍵。